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全球化專題
SEMINAR ON GLOBALIZATION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授課教師
周桂田 
課號
NtlDev7045 
課程識別碼
341 M50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上課地點
 
備註
時間地點請參閱本所網頁。
限碩士在職專班生
總人數上限:5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經濟、科技、國家與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全球化經濟與社會之變遷、衝擊,第一部份將集中在國家與科技、知識經濟競爭力問題,第二部分探討全球化市場與國家能力,第三部分討論當代工業社會變遷發展特性,第四部分重點在於掌握生產體制的演變,第五部分總體討論當代全球化競爭帶來環境、社會風險與不確定性。本課程尤其著重自工業革命以來所產生的科技變動與社會部門複雜分化之議題,特別銜接當代資訊科技與社會利益關係的演變、資訊科技經濟所帶來的國家競爭力、全球化經濟體系的產生、對全球社會產生的勞動類型與新社會不平等問題。帶領學生探討現代社會產業的基本競爭問題與社會本質,並分析全球生產體制變遷對社會、制度的衝擊。 

課程目標
一、國家與社會
第一週 導論

第二週 國際政經與台灣之決策過程:理論與實務
卡諾伊 著,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Carnoy, M.,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
李碧涵,1996a,〈台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論文載於《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徐正光與蕭新煌主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頁39-69。
*李碧涵,1996b,〈台灣企業經濟之結構調整與後工業轉型〉,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四期,頁81-121。

第三週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當前各國資本主義特色
*李碧涵,2000a,〈市場、國家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方式變遷〉,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社會學學系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台北市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國際會議廳與社會系館,2000年1月15-16日,頁1~21。於:http://www.ios.sinica.edu.tw/tsawww/index.htm
*李碧涵,2001,〈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李碧涵,2002a,〈資訊經濟的社會鑲嵌性—資訊經濟下的產業發展與社會選擇〉,論文發表於《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Conference on Internet and Society 2002),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清大電腦與通訊科技研發中心與財團法人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協辦,新竹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大會議室C310,C306和C304,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卅一日至六月一日,頁1—21,於
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conf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5212113163.28.16.1.doc
卓秀娟、陳佳伶譯,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著,〈新經濟
體系的十二道議題〉,《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 (The Digital Economy)》,199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羅耀宗譯,邁可•德托羅斯(Michael L. Dertouzos)著,1997,《資訊新未來(What Will Be-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齊思賢譯,萊司特•梭羅(Lester C. Thurow)著,2000,《知識經濟時代( Building Wealth)》,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高希均、李誠主編,2001,《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王佳煌著,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第四週 全球化、資訊科技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
*張美惠譯,威廉布里志斯(William Bridges)著,1995,〈工作到哪去了〉,《新工作潮(Job shift)》,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頁16-39。
*李碧涵,2002b,〈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
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六卷第一期,頁185-219。
李碧涵,1996c,〈後工業化與階層結構轉變〉,論文發表於《拓邊�扣邊:
社會學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教育部與東海大學贊助,台中市:東海大學視廳大樓茂榜廳。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頁1-40。
徐炳勳譯,Peter G.W. Keen著,1993,〈資訊科技利基一:掌握地理優勢〉,《企業大轉型─資訊科技時代的競爭優勢(Shaping the Future-Business Desig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台北:天下文化,頁79-110。
虞有澄,1995,《我看英代爾(Inside Intel) 》,台北:天下。
鍾明鴻編譯,日本能率協會與門田安弘原著,1991,《豐田式現場管理》,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李田樹譯,威廉戴維陶(William Davidow) /麥克馬隆(Michael Malone)著,1996,《虛擬企業(The Virtual Corporation) 》,台北:長河出版社。


二、全球化危機
第五週 全球化與自由市場開放:國際資金移動與亞洲金融和社會政治危機
*汪仲譯,長谷川慶太郎著,1998,《亞洲金融風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1994, Mobile Objects. In S. Lash and J.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12-30 (chapter 2).
李碧涵,2000b,〈全球市場與國家策略:重新思考依賴發展論和經濟全球化〉,論文發表於《新世紀•新社會─科技、勞動與福利研討會》,台北大學社會學系與台灣社會學會等主辦,台北市:台北大學社科館及自強大樓。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至廿二日。頁1-19。論文並收錄於《新世紀、新社會─科技、勞工與福利研討會論文集》。
*李碧涵,2004,〈1990年代經濟全球化對第三世界的影響:巴西、墨西哥和印尼的個案分析〉,《社會新天地》,第八期,頁21-31。

第六週 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空洞化?
*李碧涵,2001,〈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Holton, Robert J.,1998,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Jessop, Bob,1999, Reflections on Globalization and its (I1)logics,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Retrieved August 10, 200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 lancs. ac.uk /sociology/soc013rj.html, also in Peter Dicken, Philip Kelley, Kris Olds, and Henry Yeung, (eds.), Globalization and the Asia Pacific: Contested Territories, London: Routledge, pp. 19-38; and also in Bob Jessop (ed.), 2001, Developments and Extensions (Regulation Theory and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5), Cheltenham, UK & Northampton, MA, USA, pp. 378-398.
Peet, Richard, 1991, Global Capitalism: Theories of Societal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徐偉傑譯,Malcolm Waters著,2000,《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文化。
*應小端譯,理查•隆沃思 (Richard C. Longworth)著,2000,《虛幻樂園─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 (Global Squeeze- The Coming Crisis for First-World Nations)》,台北:天下遠見。〈序: 進行中的革命〉 (阿黛爾 西門斯, Adele Simmons), 頁一∼二。〈導讀:打造經濟新秩序〉(巫和懋教授),頁三∼七。
第一部 新力量,舊價值-- 〈全球大賭場〉(全球化與各國的選擇),頁2∼26;. 〈獵殺長毛象〉(自由貿易之迷思;企業、公民社會與政府),頁27∼63。
應小端譯,理查•隆沃思 (Richard C. Longworth)著,2000,《虛幻樂園─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 (Global Squeeze- The Coming Crisis for First-World Nations)》,台北:天下遠見。第一部 新力量,舊價值--〈新無產階級〉(工作機會、彈性勞動市場與失業),頁64∼102。
馮炳昆、馮謝、潘嘉玢譯,諾曼•弗林(Norman Flynn)著,2000,〈全球化的最終勝利?〉,《亞洲的企業、政府與社會-金融風暴的前因後果(Miracle to Meltdown in Asia-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頁97∼124。
孫治本譯,伍爾利希•貝克( Beck, Ulirich)著,1999,《全球化危機 (WAS IST GLOBALISIERUNG?)》,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巨變:從工業社會到資訊社會
第七週 控制革命:工業社會的興起
Beniger, J. R. 1998, 第一章:導論,台北:桂冠,頁1-36。
Beniger, J. R. 1998, 第二章:導論,台北:桂冠,頁37-73。

第八週 控制革命:邁向工業社會
Beniger, J. R. 1998, 第五章:邁向工業化:控制能量和速度,台北:桂冠,頁201-256。
Beniger, J. R. 1998, 控制革命–資訊社會的技術和經濟起源,第三部份:走向資訊社會:從控制危機到控制革命,台北:桂冠,頁337-510。

第九週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Bell, Daniel 1995(1973) <一九七六年版序言><導論><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遷的型態>,in: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貝爾,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頁7-23, 1-56, 151-202。
Straubhaar & LaRose. 1996, 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第三章:資訊社會的發展;第十二章:電腦產業,台北:亞太,頁65-95; 403-439。
Bell, Daniel 1995(1973) <知識和技術諸層面>,in: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貝爾,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頁203-326。
Straubhaar & LaRose. 1996, 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第十八章:資訊科技對社會的衝擊;第十四章,台北:亞太,頁479-505; 628-635。


第十週 資訊技術、資訊化經濟與全球化
Castells, M. 1996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p.29-65.
Castells, M. 1998, 網絡社會之崛起,第一章:資訊技術革命,台北:唐山出版社,頁1-70。
Castells, M. 1996 The inform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p.66-150.
Castells, M. 1998, 網絡社會之崛起,第二章:資訊化經濟與全球化過程,台北:唐山出版社,頁98-158。
周桂田 2003 〈普遍與特殊激盪:「全球化風險」與「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思考〉,台灣社會學刊。

四、經濟勞動體制變遷
第十一週 勞動體制變遷(一):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

Elam, Mark 1996 Puzzling out the Post-Fordist Debate: Technology,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A. Amin(ed.) , Post-Fordism: A Reader, Oxford. Uk & Cambridge, Blackwell, pp. 43-70.
*李碧涵,2002b,〈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政策
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六卷第一期,頁185-219。
李碧涵,2000,〈市場、國家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方式變遷〉,發表於「全球化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學年會。
李碧涵,2000b,<全球市場與國家策略:重新思考依賴發展論和經濟全球化>,論文發表於《新世紀、新社會 - 科技、勞動與福利研討會》,台灣社會學年會,頁1-19,論文收錄於《新世紀、新社會 - 科技、勞動與福利研討會論文集》。


第十二週 勞動體制變遷(二):資訊科技與勞動體制
Harvey, David 1998, From Fordism to Flexible Accumulation. In 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p. 141-172.

李碧涵 2001 知識經濟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Castells.M. 1996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 and employment: networkers, jobless, and flextimers, in: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p.201-326.
Castells, M. 1998, 網絡社會之崛起,第四章:勞動與就業轉型:網絡工作者、無工作及彈性工作者,台北:唐山出版社,頁 209-332。


五、全球化與風險社會

第十三週 全球化與失控的世界
Giddens, Anthony 2001 〈全球化〉〈風險〉,失控的世界,台北:時報出版,p.10-39.
Giddens, Anthony 1999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條路 — 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p.1-30, 31-78.
周桂田 1998 <「風險社會」中結構與行動的轉轍>(The Intercourse between Action and Structure in the "Risk Society")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六期,頁97-150。

第十四週 全球化風險
Beck, Ulrich 1986 Risk Society, Polity Press. .
Giddens, Anthony 1999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條路 — 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p.79-110, 111-144, 145-172.
Beck, U. 1999(將出版), 什麼是全球化? (Was ist Globalisierung?), 孫治本譯,台灣商務。

第十五週 全球永續發展 — 全球視野
Yearley, Steven 1996 How do the World`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me to be “Global”?, in: Sociology, Environment, Globalization – Reinventing the Globe, Sage, p.62-99.
Dryzek, John S. 1997 Industrial Society and Beyo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arth –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37-152.
李公哲 1999 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與永續發展,化工第46卷第1期,頁9-16。
龐元勳 1999 永續發展的內涵與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十期,頁8-15。
柳中明 1998〈全球大氣變遷問題檢討與政策〉,歐陽喬暉/黃勉善著,新世紀的環境保護政策,台北: 厚生基金會,頁3-38。
李永展/廖億美 1998 〈在自決與自救之後….誰來為台灣環境療傷止痛〉,歐陽喬暉/黃勉善編著,新世紀的環境保護政策,台北: 厚生基金會,頁125-147。

第十六週 全球永續發展 — 台灣科技島
Wynne, Brian 1994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 Redclift, Michal & Benton, Ted (ed.) Social Theot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169-189.
Shove, Elizabeth 1994 Sustaining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Redclift, Michal & Benton, Ted (ed.) Social Theor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256-266.
楊致行 2000 〈台灣科技島之環境因應〉,歐陽喬暉,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頁97-122。
呂理德 2000 〈20世紀談灣環境變遷之經驗與回顧〉,歐陽喬暉,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頁1-24。
楊冠政 2001 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第52卷第2期,頁4-18。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
注重理論與實務的探討。修課同學課前必須詳讀指定教材,上課以討論方式進行。課堂討論要求創新性的腦力激盪。
成績評量方式:
上課參與、討論、隨堂小考佔百分之七十,期末報告佔百分之三十。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